云发教育 首页 云发讲堂 运营技巧

大型互怼节目《奇葩说》,除了“撕逼”还有啥?

云发教育-本文作者
538 0 2018-12-19 18:11
摘要

来源:运营研究社(微信号:U_quan)上周,#奇葩说神仙打架#(奇葩说辩手陈铭和詹青云的对决)一度登上知乎和微博的热搜,观众惊呼:奇葩说终于回来了!这是第 5 季中最精彩的一期!在此之前,我们纷纷吐槽:这季《奇葩说 ...

来源:运营研究社(微信号:U_quan)

上周,#奇葩说神仙打架#(奇葩说辩手陈铭和詹青云的对决)一度登上知乎和微博的热搜,观众惊呼:

奇葩说终于回来了!

这是第 5 季中最精彩的一期!

在此之前,我们纷纷吐槽:这季《奇葩说》没有营养,都是爱情辩题,含金量太低;吐槽今年的奇葩大都在哗众取宠,夸张的表演,嘶吼式的辩论,毫无逻辑。

《奇葩说》第 5 季从开播到现在已经 18 期了,微博热搜上都是什么马薇薇离婚啊,傅首尔和董婧撕逼啊与辩论无关的花边新闻。

我也时常感慨,这届奇葩不行啊。

可又一想,为什么有的辩手发言的时候就是不能打动你,特别想快进?任凭他竭尽全力,生撕力吼?

为什么有的人说话很有魔力,牢牢把你吸住,你会不断地倒回去再听几遍,却仍然意犹未尽?

就好像为什么看有些人写的文章就是:

对对对,我就是这么想的,不能再同意了,转发转发!

而看有些人的文章就是:

这都什么玩意儿,简直就是胡扯,还没看完就关掉了。

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,奇葩说》的辩论和写文章有很多共性,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。上个周末我就认真地研究了一下,发现了奇葩说里面藏着 10 大写作技巧。

PS:以下是小编在奇葩说中总结的写作知识,如有不妥欢迎批评指正。

观点清晰,出乎意料

什么才能算是好的文章?没有标准。但是如果一篇文章的观点不清晰或者经不起推敲,那就不能算是好的文章。

就像奇葩说中,观点不清晰的辩手是不能打动观众的,靠无理取闹也是说服不了观众的。

那么如何写出观点清晰的文章?

我们可以学习将观点娓娓道来的如晶,在和野红梅辩论那场关于#熬夜伤身但快乐,还要不要熬?#将这一点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
如晶抛出了一个清晰有力又出乎意料的观点:想要快乐但不想熬夜很简单,早起。

是啊,我们完全不用不熬夜,把熬夜做的事情放到早上来做,我们可以早起啊。

然后建议大家把宵夜变成早餐,熬夜打电动改为早起打,不仅收获了快乐还会被妈妈夸自律,再次强调观点。

回到写文章上,我们可以在每一个小节开始抛出观点,中间举例子,最后一句话再次回落到观点上,增加读者的印象。

要特别注意的是,没有人喜欢千篇一律的内容,如果你呈现给观众的都是老梗,举的例子都是烂大街的,用陈铭的话说就是:都在射程范围之内。

这不是在浪费读者的时间吗?

尤其是在追热点的时候,如果没有独特的角度,你的文章就很容易被忽略。

比如前段时间《延禧攻略》热播的时候,各大媒体都在写这部剧里面的职场潜规则,有一篇文章的选题另辟蹊径:

拿宫斗剧当职场攻略的人,活不过片头曲。

这篇文章可以说是蹭热点比较晚的一个了,而它的阅读量却非常的可观。

所以,在观点清晰的基础之上,如果还能有让读者出乎意料的地方,那一定是一篇让人拍手叫好,印象深刻的作品。

引用数据,搬出名人

当然了,有观点就需要有证据,简单来说就是,我是通过什么得出来这个观点的?

比如在最近一期的辩题#奇葩星球新技术,可以让全人类大脑一秒知识共享,你支持吗?#中,杨奇涵有理有据的辩论风格让很多人对他有了改观。

他是怎么做的呢?

先抛观点:共享知识可以让更多人受到教育,通过提高社会平均教育水平来缩小贫富差距,让寒门出更多贵子。

然后拎出曾经做过的统计的结果,增加观点的可信度;

再搬出诺贝尔得主,增加观点的权威性,让听众更加信服。

我们统计过:清华大学每年的入学人数,他们的家庭背景,会发现近几十年来,越来越少的人……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呢?叫做寒门再难出贵子。

根据美国经济学家,诺贝尔得主西奥多·舒尔茨的一个研究结果,当社会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更高的时候,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小。这意味着……

如果我们能把这种方法用到写作中去,是很加分的。

怎么用呢?比如你要研究最近比较火爆的产品运营模式,如果你只说它的用户量增长很快,在增加了某种功能后,用户的活跃度提升了很多,是完全没有说服力的。

但如果你能拿出官方数据的证明,那么读者就会想看你是怎么一步步做到的。

另外,除了引用官方数据,在抛观点的时候还可以引用大佬们说过的话,比如广告界教父奥格威曾经说过……,乔布斯曾经说过……,文章的逼格瞬间就提升了。

所以,写作时多引用数据和名人名言,你的文章会更出彩。

多举例子,充分佐证

观点有官方数据支撑和大佬的“站台”还不够,还要有故事来支撑你的论点。

优秀的辩手和普通辩手最大的区别,在于是否用了准确、具体的例证。

比如,詹青云在辩人类大脑一秒知识共享,你支持吗?这道辩题的时候,抛出了 3 个观点:

① 知识是工具,别人的知识无需确认就进入你的脑子,可能会成为别人利用你的工具。

② 学习知识的过程才能获得能力,如果知识共享了,能力就消失了。

③ 知识将导致同质化,创新不再有,人类将止步不前。

分别举了 3 个例子:

① 把“同步知识”比做现有的“百度百科”

把知识同步到人类脑子中的“芯片”比做百度百科,百度百科就是工具,一旦相信百度百科当中的排序是正确的,就可能成为别人利用你的工具。

② 拿《西游记》举例。

西游记就是佛祖的安排的一场大戏,所有神仙妖魔都在配合演出。

佛祖不可以把经书直接给唐僧吗?可以,经书是完全可以共享的,但是取经的路不可以共享。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经书,而是取经的路。

③ 从自身出发的案例:

我学的是法律,脑海里没有装着法律条文不能背诵法律。

而我在学习过程中会去判断老师想考什么,我知道在浩如烟海的知识里应该选取什么,什么才是重要的。

是判断力而不是背诵能力,决定了你能够成为一个什么律师。

同样的,好作品和普通作品最大的区别,也在于你是否使用了准确、具体的例证。如果只有观点,没有例子的话,是不能打动用户的。

那怎么办呢?你可以讲讲自己的故事啊。没故事怎么办?那你讲别人的故事总可以吧。

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喜欢听故事,好的故事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,否则会让文章显得没有灵魂。

记住,一个观点至少要有一个案例。

通俗解释,浅显易懂

除了通过讲故事帮助读者理解观点之外,还可以用比较接地气的例子解释,尽量让更多的人听懂他们在说什么,简单来说就是接地气。

说实话,对于我这种知识面窄和智商又不高的人来说,理解大神们的观点还是有些吃力的。

比如陈铭在#是否支持知识共享( 17 期辩题简称)#中提出的观点:认为信息、知识和智慧是三码事,用了 3 个简单的例子:

把信息定义为:一瓶水的温度是 7 度

把知识定义为:水在零度会结冰

把智慧和能力定义为:把什么味道的水,冰成什么味道的冰棒,卖给谁

本来还模糊的概念被他这么一解释豁然开朗,并且有理有据,让人心服口服。

回到我们自身,我们该如何做呢?

我们可以试着用贴近生活的例子,解释一些晦涩的理论或者观点。

比如在解释破窗理论的时候,如果我说破窗理论就是:

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,会诱使人们仿效,甚至变本加厉。如果破窗不被修理好,可能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。

你可能一脸懵逼。  

但如果我举一个贴近大家生活的例子。比如一个人在群里面发广告没有人制止,其他人也开始发广告,这就是破窗理论。

你再感受下。

细节描写,深入人心

通俗易懂可以帮助用户降低理解门槛,细节上的描写往往是可以深入人心,让读者迈过这个门槛。

就比如陈铭在#是否支持知识共享( 17 期辩题简称)#中有这样一个观点说:

由于知识背景和知识框架不同,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世界。

用《越狱》中的一段剧情举了个例子:

我们普通人看到的监狱就是囚牢、球场,移动的狱卒等,建筑学家的男主看到的是通风管道 下水管道,紧急通道等等。

这里有个列举细节的技巧:用一些具体名词进行描述。让观众听他举例时,脑中充满画面感,所以观众能很快明白为什么“知识让人看到的世界不同”这个点。

再次回到我们自身,该怎么做呢?

要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,培养随时记录事件、案例、思考、灵感的习惯,比如看电影看剧的时候,随手记个笔记,这些都将是你日后用来描写细节的强大武器。

具体要怎么写呢?

比如写人物的时候,可以在人物具体动作,神态等方面多点笔墨,在陈述一件事情的时候,可以在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中,多用一些具体的名词和动词等来给读者呈现画面。

设定场景,引起共鸣

和细节描写不同的是,设定场景是利用语言、文字给观众/读者设定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,让他们感同身受。

优质的辩手,优秀的写手最擅长的是能够帮用户设定场景,引起共鸣,激发爽点。

他们善于利用人的五种感官:视、听、嗅、味、触,让观众/读者看了之后,就像身临其境一样。

举两个例子,赵英男在辩论的时候,先抛出观点:共享知识会让世界变得荒谬,然后给听众设定了 2 个很有意思的场景:

以“大家想想看”开头,开始描述。(划重点)

场景一:婴儿刚出生,一张口就会背古诗,慈母手中线,我们终于见面了妈妈……

场景二:春节回家一推门看见姥姥在造机器人,姥爷在观星……

从视觉和听觉入手,颇有画面感和趣味性。虽然这个观点有点小瑕疵,也不耽误观众给他投票。

所以,我们可以试着从读者的角度去思考,从听觉,视觉或者嗅觉,触觉,味觉去描写,文字调动五官,形成清晰的影像,给读者呈现一个画面。

增加互动,一问一答

一问一答可以增强和读者的互动性,通常为了避免听众和读者走神,我们要不断地引导用户跟上我们的思路。

写作的过程中,切记作者与读者是平等的,作者要多用对话的形式,引导,提问,帮助用户消化理解。

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陈铭(成功被他圈粉哈哈)。他谈到:

由于知识背景和知识框架的不同,我们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世界。

他每每抛出一个论点,都会引导听众跟着说话者的思路走。

怎么能够有效地引导用户呢?就是问!

陈铭抛出观点后,然后开始问观众:

我们现在坐在这里的 100 位(指观众),100 位什么?我该如何称呼各位?

引观众陷入深思。

这个时候,再分别从不同人的角度,来谈这 100 位奇葩说观众在不同人的眼中到底是什么。

在马老师眼里:是 100 位观众。

在罗振宇的眼里:是 100 个用户。

在高晓松眼里:是 100 个听众。

在诞总的眼里:是 100 个笑话。

更可怕的是陈铭的来自灵魂 3 连问:

先摆出观点:共享知识可以拯救很多无辜的生命。

12下一页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
微信关注“云发网”每天分享有用的课程资源
阅读排行